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低碳日”专题讲座
2023-07-18 15:21:02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连续遭遇高温炙烤,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告确认,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正逐渐加剧,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节能降碳迫在眉睫。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敏感的行业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任务。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学会以“农业农村节能降碳”为主题,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了一场科普讲座,旨在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农业农村低碳转型。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认为,我国传统农耕蕴藏着古老的生态智慧与低碳智慧。例如我国首个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方式在我国已传承千年,在促进碳氮循环和保持水土等方面成效显著。诸如稻鱼鸭系统、垛田系统、桑基鱼塘系统等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农耕文明,以“地尽其利、物尽其用”“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今天仍然在我国农业领域展现出亮眼成绩。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提出绿肥种植、秸秆还田、传统稻作减排固碳等新做法;去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印发,提出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等十大行动,正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挖掘与创新实践。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取暖、用电、饮食起居……农村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而能源利用正是减排降碳的“大头”。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姚宗路认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迫切需要发展农村清洁低碳能源,要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为农村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拓展空间。在我国北方,取暖能源消耗量占生活用能的75%至92%,农村地区对清洁用能具有很大需求。据统计,2019年,农村可再生能源折合替代标煤3051.5万吨,相当于碳减排8109.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对促进节能降碳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积极研发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成型燃料、秸秆捆烧供暖、沼气、热解气化、生物质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产业化发展日益完善,逐步实现农村用能低碳化、清洁化、便利化。
那么,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率先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农场是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以生态农场为突破口,构建农业低碳转型的体系。”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高尚宾如是说。什么样的农场可以称之为“生态农场”?高尚宾介绍,2018年至2020年,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与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起草了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根据规范,农场是否“生态”,需要对生产全过程如环境、生产过程、产品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近两年,全国建设了431个产地绿色、产品优质、产出高效的生态农场,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1000个。
在安徽省,金寨天源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一场对照实验:常规农场只种植猕猴桃,试验区的种养结合生态农场在种植猕猴桃的同时养殖黑毛猪。对照数据表明,种养结合不仅比常规种植的产量每亩地多22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低了21.87%。高尚宾认为,发展生态农场对推动农业生态低碳转型潜力巨大,今后将继续打造一批生态农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链接一批生态农场投融资平台,共享一批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等,并将以生态农场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农业碳交易试点等。(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