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岗位守护“农业芯片”
2021-02-18 15:41:13
大年初一,当大多数人还在回味年夜饭和春晚的年味时,关义新已回到了自己深爱的玉米试验田,具有科研价值的玉米种子已进入选穗阶段,他又要用“挑剔”的眼光选出中意的玉米。
关义新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他和3名科研团队同事在春节期间与玉米地为伴,在海南乐东县为来自东北的种子繁育加代。
每到冬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关义新就是其中一员。每年秋收后,他会带着种子从东北飞至三亚。春耕时,他再带着种子及科研成果回到东北。关义新笑着说:“放弃与家人团聚,春节留守岗位,其实农业育种人都是这样做的。”
海南岛有着不可替代的光热资源,“南繁”育种是加速新品种选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南繁育种可以极大提升效率。”关义新解释说,如果没有海南冬繁,育成一个常规品种一般需要7年至8年,杂交品种则需要9年至10年。而到海南育种,常规品种可以节省3年左右时间,杂交品种可以节省4年左右。
2月中旬的海南依旧骄阳如火,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玉米试验地里,关义新戴着一顶大大的遮阳帽,穿行在齐人高的玉米中,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着阳光中的每一棵玉米植株。白天,关义新和科研团队同事一起观察记录每株玉米雌、雄穗等生长状况,对成百上千份玉米进行隔离套袋、杂交授粉、田间性状调查,利用研制的高效DH育种技术快速生产自交系;晚上回到基地后,他们还要对白天记录的数据加紧处理、分析,拟定杂交组合等。
农业科研周期十分漫长,需要科研工作者长期持续投入。“玉米播种、授粉、收获哪一步都离不了人,有些关键工作,必须亲自动手才放心。”关义新说,为提升育种效率,试验田玉米采用分期种植,10月、11月、12月都种植了玉米,这使得整个育种基地一刻都不得清闲。
种子是“农业芯片”。关义新说,我国玉米竞争力不强,育种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特别是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在资源收集、创新应用等方面下功夫。“能用科技和汗水为我国选育出具有竞争力的玉米品种,这是我们一代农业育种人的责任和使命,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也无怨无悔。”
这个春节假期,关义新以及数千名“南繁”育种人,和无数个普通工作日一样忙碌,很累但很充实。(来源:农民日报)